读点建筑史:历史上的建筑风格发展与解析

浏览: 作者: 来源: 时间:2023-12-21 分类:

标准匠人

最近看了了不起的盖茨比,感叹于其中建筑风格同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一致和统一。例数古往今来众多的建筑风格,突然发现每个时期的风格都和当时的时代和人性有着很大的关系。突然想读点建筑史,看看历史上的建筑风格是怎样发展和变化的。

盖茨比的家代表美国梦,彰显其上流阶层的身份,源自英式城堡

汤姆和黛西的家非常典型的新古典,暗示他们的虚荣,用欧洲神庙一般的门廊作别墅主立面。

什么是建筑风格 ?

建筑设计中在内容和外貌方面所反映的特征,主要在于建筑的平面布局、形态构成、艺术处理和手法运用等方面所显示的独创和完美的意境。

体现在----

立面、重点和细部处理、材质、色彩、空间布局及外部环境,由内及外的整体表达。

古典主义风格

古埃及建筑:风格简约、雄浑。

古希腊建筑:和谐、完美、崇高

古希腊被认为是西方文明的摇篮,早期的欧洲以古希腊最为先进和发达。古希腊建筑的结构属梁柱体系,早期主要建筑都用石料。限于材料性能,石梁跨度一般 是4~5米,最大不过7~8米。

其最重要的贡献就在于柱式以及以柱式为基准模数作为建筑造型的基本因素。其建筑的最高成就大都集中于神庙建筑。 古希腊的柱式,最经典、最辉煌的主要有三种,即爱奥尼克、多立克和科林斯柱式。

古罗马建筑:是古希腊建筑艺术的继承和发展

古罗马的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在其《建筑十书》中曾经指出,建筑的基本原理应当是须讲求规划配置、匀称、均衡、合宜以及经济。 罗马人开拓了新的建筑艺术领域,丰富了建筑艺术手法。

其中比较重要的是:

1.新创了拱券覆盖下的内部空间,有庄严的万神庙的单一空间。

2.最有意义的是创造出柱式同拱券的组合,如券柱式和连续券,既作结构,又作装饰。如斗兽场、凯旋门等。

3.出现了由各种弧线组成的平面、采用拱券结构的集中式建筑物。如哈德良离宫。

欧洲中世纪建筑

欧洲中世纪又称中古时代,约476年-1453年,封建领主经济占统治地位,城堡式建筑盛行。 分类:

1.西欧建筑

a.罗马风建筑

b.哥特式建筑

2.拜占庭建筑

罗马风建筑

即罗曼建筑,是10-12世纪欧洲基督教流行地区的一种建筑风格。其继承了古罗马的半圆形拱券结构,形式上又略有古罗马的风格,故称为罗马式建筑。给人以雄浑庄重的印象,对后来的哥特式建筑影响很大。

结构特点:

  1. 墙体巨大而厚实,墙面用联列小券,以减少沉重感。

2.窗户、门、拱廊上采取了半圆形的拱券结构

3.中厅大小柱有韵律地交替布置

4.用扶壁和肋骨拱来平衡拱顶的横推力

哥特式建筑

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盛行于12世纪~15世纪的欧洲建筑风格,以宗教建筑为多,最主要的特点是高耸的尖塔,超人的尺度和繁缛的装饰,形成统一向上的旋律。其典型构图是一对高耸的尖塔,中间夹着中厅的山墙。

哥特式建筑的风格代表: 1.法国的巴黎圣母院 2.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 3.德国的科隆大教堂

罗马式与哥特式的区别

拜占庭建筑

拜占庭以巴尔干半岛为中心,包括小亚细亚、地中海东岸、非洲北部。拜占庭建筑是在继承古罗马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汲取了波斯、两河流域、叙利亚等东方文化,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

结构特点:

1.屋顶采用穹窿顶;

2.中心突出,体量高、大、圆; 3.把穹顶支撑在四个或更多的独立支柱上的结构形式,并以帆拱作为中介连接。 4.外部装饰较少,主要装饰在室内。

文艺复兴建筑风格

文艺复兴建筑是十五世纪产生于意大利,后传播到欧洲其他地区,形成了有各自特点的各国文艺复兴建筑。

在造型上排斥象征神权至上的哥特建筑风格,提倡复兴古罗马时期的建筑形式,特别是古典柱式比例,半圆形拱券,以穹窿为中心的建筑形体等构图要素。 一般认为,佛罗伦萨大教堂的建成,标志着文艺复兴建筑的开端。

文艺复兴鼎盛时期代表作: 罗马圣彼得大教堂(1506-1626)

文艺复兴晚期代表作: 维察琴的圆厅别墅,A帕拉迪奥(1552)

巴洛克风格

意大利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经历了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代表作:圣卡罗大教堂(椭圆,曲面,凹凸)

洛可可风格

洛可可建筑在巴洛克建筑之后发展起来。它于18世纪20年代起源于法国,是巴洛克风格的最后阶段,也是古典主义的代表。反映了法国路易十五时代宫廷贵族的生活趣味,追求纤巧、精美又浮华、繁琐。玛丽皇后是洛可可风格的代表人物。

新古典主义风格

由开始于18世纪中叶的新古典主义运动而产生,它的设计风格其实就是经过改良的古典主义风格。新古典主义建筑将古典的繁杂雕饰经过简化,并与现代的材质相结合,呈现出古典简约的新风貌,更强调现代生活需求。注重装饰效果,用室内陈设艺术品来增强历史文脉特色,往往会去照搬古代设施、家具及陈设艺术品来烘托室内环境气氛。主色调为白色、金色、黄色、暗红色,使颜色看起来明亮。

符号元素:下层通常用重块石或画出仿石砌的线条,中段用古希腊、古罗马的柱式,檐口及天花周边用西洋线脚装饰,正面檐口或门柱上往往以三角形山花装饰,有时会以穹窿式阁楼装饰,与底层重石块互相呼应。大面以简单线脚构架局部装饰。

现代主义风格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产生于19世纪后期,成熟于20世纪20年代,在50-60年代风行于全世界。这种建筑的代表人物主张建筑师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的条件和要求的崭新建筑,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色彩,又称现代派建筑。

设计特征:

1.主张形式追随功能。 2.反对过多的装饰,并主张抛开历史上已有的风格和样式,充分使用现代的新材料和构筑技术创造符合现代特征的建筑作品。 3.现代建筑多采用简单的几何形体为构图元素,以不对称布局,自由灵活,设计中追求非对称的、动态的空间。

代表人物及作品:

1.弗兰克劳埃德赖特有机建筑

崇尚自然的建筑观;属于美国的建筑文化;活的有机的建筑;技术为艺术服务;表现材料的本性;连续运动空间;有特性和诗意的形式。

2.勒柯布西耶机械美学

其建筑思想可分为两个阶段:50年代以前是合理主义、功能主义和国家样式的主要领袖,以1929年的萨伏伊别墅和1945年的马赛公寓为代表,许多建筑结构承重墙被钢筋水泥取代,而且建筑往往腾空于地面之上;50年代以后转向表现主义、后现代,朗香小教堂以其富有表现力的雕塑感和它独特的形式使建筑界为之震惊。

3.格罗皮乌斯

积极提倡建筑设计与工艺的统一,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讲究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他的建筑设计讲究充分的采光和通风,主张按空间的用途、性质、相互关系来合理组织和布局,按人的生理要求、人体尺度来确定空间的最小极限等。并提出利用机械化大量生产建筑构件和预制装配的建筑方法。

4.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魔鬼在细节;少就是多;流通空间

他通过对钢框架结构和玻璃在建筑中应用的探索,发展了一种具有古典式的均衡和极端简洁的风格。其作品特点是整洁和骨架露明的外观,灵活多变的流动空间以及简练而制作精致的细部。

后现代主义风格

20世纪70年代,建筑界中反对和背离现代主义的倾向强烈。这种倾向被称之为后现代主义。美国建筑师斯特恩提出后现代主义建筑有三个特征:A. 采用装饰;B. 具有象征性或隐喻性;C. 与现有环境融合。美国建筑师文丘里提出利用传统部件和适当引进新的部件组成独特的总体,通过非传统的方法组合传统的部件。代表性建筑:美国波特兰市政大楼、美国电话电报大楼、蓬皮杜艺术中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