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来自广东各大高校的专家教授、海内外媒体记者们近50人汇集一堂,在环境优美、清幽雅致又盈满星云大师的善性与智慧的滴水坊(广州大剧院内一楼),共同展开“梁思成杯首届全球侨乡大赛“高校专场交流会。与会者认为,这是一场物质与精神的盛宴,一个学习与交友的契机,参与当中,其乐融融,受益良多。
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建筑行业媒体之一《广东建设报》对此次活动给予大力的宣传支持,于1月14日发表题为《江门力推侨乡建筑文化》、《创意的最高境界是神似》的深度专题报道。并将为本次大赛开设专栏报道。
交流会上,组委会向与会者详细介绍“梁思成杯首届全球侨乡建筑设计大赛”的进展情况。
大赛自2015年11月正式发动至今两个多月,组委会先后拜访了海内外的10多所高校,包括: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大学、深圳大学、五邑大学、韶关学院,香港理工大学、澳门科技大学、澳门理工学院,马来西亚砂拉越科技大学、拉曼大学等。并初步与东南大学、天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州美术学院、重庆大学、武汉大学、马来西亚沙巴艺术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多所知名高校建立了联系,传递大赛咨询、邀请师生参赛等,得到了各大高等院校的支持和参与。目前,已有来自澳大利亚、新西兰、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中国大陆、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共50多位设计师报名参赛。
此次活动是在高校行发动后举行的首次高校专场交流,旨在共同探讨、交流开展“梁思成杯首届全球侨乡建筑设计大赛”对高校、老师和学生的促进作用,以及对建筑界的积极意义。同时,通过个平台,搭建起广东各高校师生在建筑设计专业方面的交流、沟通桥梁。
活动上,多所高校建筑专业的老师分享其对建筑文化以及大赛的看法和建议。
推动地方传统建筑文化是当下热点
侨乡建筑的代表-开平碉楼因为世遗为世人所知,但是江门作为中国侨乡之首,侨乡建筑及其文化的内涵绝不局限于碉楼,更包括丰富多彩的骑楼城镇,美仑美奂的学校、图书馆,现代科学的路桥、堤岸…共同构筑了侨乡独特的地域风情。
广东是中国著名侨乡,这次大赛把江门作为侨乡之首的名片打出来,是十分有必要、有意义的,但是它的光辉还没真正地发挥出来。我们应借此次大型赛事,把近代江门侨乡乃至广东侨乡的建筑及其文化作进一步宣讲,将其推进近代岭南乃至中国建筑界思想进步的重要贡献进一步彰显,尤其是当年岭南建筑界和学者们敢为天下先,引领时代潮流的风采展现出来。
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和地方建筑文化的关注和整理是近几年热门的话题,业界也出现了很多出色的作品。如何在这个潮流中,提出独具岭南特色的设计方法乃至设计理论,值得业界思索探讨。此次大赛组委会为建筑师、建筑院校师生和社会各界热心人士搭建了极广阔和珍贵的平台,意义非凡。
作为高校教师,我深知自己承担着中国传统建筑文化阐释者和推广者的角色,所以在授课过程中,会特别立足本土讲解地方建筑文化和工艺价值,以及传统建筑智慧,同学们也十分有兴趣。此次大赛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一个深刻了解侨乡建筑文化的机会,因而不论对侨乡建筑文化的推广,还是对学生学业的增进,都具有很大的意义。春节之后,我们将在前期讲座的基础上,策划一系列相关讲座,发动研究生、本科生等各层次的学生参与大赛中来。
通过大赛引发
对传统建筑文化和现代建筑现象的思考
今天参与“梁思成杯”大赛活动,让我想起这样的一个问题:我们的建筑追求是什么?我们要设计什么样的东西出来供国人使用?我也曾总结过,我想我们就是要设计一个“国际范,中国心”的建筑。国际范,就是反映当代科技发展水平,与国际接轨,这是建筑的时代性。
中国心,就是有中国建筑文化内涵、地域特色、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这是建筑的地域性、民族性,我们既不要"洋垃圾"也不要"假古董"。这种文化和审美的转基因是很可怕的。
习总书记提出我们的经济要换档要减速,我觉得这也是我们思考建筑设计走向的最好的时代。因为之前我们身处快餐式的设计时代,没有时间好好地思考。所以,这个大赛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反思机会。
此次大赛要求还提到绿色建筑的理念,就是要求设计要节能环保,这是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观。我觉得此次大赛能促进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再生,同时也是传承梁思成先生"为中国创造新建筑"思想。
当天的宣讲交流会上,组委会还以“领略侨乡”为题,向各位专家学者推广江门城市形象和建筑文化。
●以商贸活动为主的
沿河、沿街骑楼式建筑;
●用于居住的
洋楼、别墅与碉楼建筑;
●包括祠堂、教堂、学堂等的公共建筑。
在建筑样式上
以骑楼建筑和碉楼建筑最为典型和最具特色。
广州滴水坊--秉承星云大师健康养生的素食理念,
以单纯、精进、用心的素食料理来推动和回馈社会,
并坚持以公益、文化为先,
糅合茶香、书香、艺术,寓教于乐,
在发展自身的同时,积极带动民众精神文化提升,
为都市人群提供一个闲适宁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