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只能在《好奇心日报》发布,即使我们允许了也不许转载*
伊拉克裔英国女建筑师扎哈·哈迪德爵士(Zaha Hadid)以设计拥有长弧曲线的瘦长结构建筑而闻名于世。她的作品耸立于全世界各地,在不同城市的天际线中留下了印记。在推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她也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本周四,哈迪德女士在迈阿密去世,享年 65 岁。
位于伦敦的扎哈·哈迪德建筑师事务所(Zaha Hadid Architects)在一份声明中说:“哈迪德女士于本周早些时候感染了支气管炎。在医院接受治疗时,她突发心脏病,最终不幸离世。”
她是建筑界的巨星,设计了很多宏伟壮观的建筑。除此之外她还解放了建筑几何学,让建筑的几何结构充满全新且富有表现力的生机。在她的手中,建筑的几何结构散发出史无前例且令人瞠目的光彩,同时也表达了模糊而多样的情绪。她的作品将建筑的不确定性上升成为一门艺术,并通过一种奇异的方式展露给世人。进入并穿越她设计的建筑,人们通常都会产生这样一个疑问:这个建筑物是如何支撑起自身的?
哈迪德女士的作品充满了有条理的流动性,隐含着对动感、速度和自由的追求。这种设计理念表达的世界观得到了年轻一代的广泛接受和认可。她曾经在采访中说:“我不是欧洲人,我不设计传统而常见的建筑,我还是一个女性。一方面来讲,所有这些因素使我的创新工作变得非常容易。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这样的身份也给我创新性设计带来了困难。”
引人注目的是,哈迪德女士从不允许人们以她的背景或性别来对她本人或者她的作品进行分类。建筑就是建筑,它有自己的推理过程和发展轨道。她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建筑师,也是一个开拓者和探路人。2004 年,她成为第一个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Pritzker Prize,号称建筑界诺贝尔奖,是建筑界的最高荣誉)的女性。2015 年,她又凭借自己卓越的能力获得了英国建筑界的最高奖项——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金奖(RIBA Gold Medal)
哈迪德女士获得了无数赞誉。然而不可避免的是,她也在成功的路上经历了几乎一样多的争议和抨击。她为阿塞拜疆的首都巴库(Baku)设计了造价为 2500 万美元的文化中心,迫使很多生活在文化中心新址位置的家庭离开了自己长居的土地。人权主义者为此组织了一场游行抗议活动。她为卡塔尔(Qatar)设计了用于举办 2022 年世界杯的体育场。第一眼看到这个建筑的外观时,很多人会联想到女性的生殖器官。很多批评家大肆批评她,借此表达对卡塔尔政府给予外国劳工待遇的不满。这对哈迪德女士来说非常不公平,可以说她是替卡塔尔政府背了黑锅。曾经有一位批评家进行了错误的报道,称有 1000 名工人在修建她设计的体育场时死亡。为此,她起诉这名批评家对自己诽谤中伤。在体育场还没有开始动工之前,她就赢得了庭外和解以及批评家的道歉。
为了赢得 2020 年东京奥运会主场馆的设计权,众多建筑师进行了一场激烈的竞争。最终,哈迪德女士的作品脱颖而出。但是,日本当局随后又以迫在眉睫的预算超支为由宣布解雇她的公司。哈迪德女士公然表示这是一个不公平且充满政治意味的决定。
1950 年 10 月 31 日,扎哈·哈迪德出生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Baghdad)。她的父亲是一名在伦敦接受过教育的实业家,在伊拉克领导了一个倡导世俗主义和民主政治的进步党团。巴格达曾经是一个汇聚世界各地现代创意理念的城市,这在哈迪德女士的成长过程发挥了重要作用。她最初在一所接收穆斯林和犹太人的天主教学校读书,而该校的学生以法语作为交流语言。随后她又前往黎巴嫩的贝鲁特美国大学(American University of Beirut)学习数学专业(她后来表示,在黎巴嫩那段时间是她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1972 年,她来到世界实验设计中心——英国伦敦建筑联盟学院(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在这里,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ss)、埃利亚·增西利斯(Elia Zenghelis)都担任过她的老师。她回忆说:“他们点燃了我的野心抱负,让我学会去相信自己哪怕是最奇怪的直觉。”
在直觉的引导下,哈迪德女士绕过其他方向,径直走向了俄罗斯先锋派(Russian avant-garde)和该流派的代表人物——弗拉基米尔·塔特林(Vladimir Tatlin)、埃尔·利西斯基(El Lissitzky)以及卡济米尔·马列维奇(Kazimir Malevich)。她在建筑联盟学院的毕业作品名叫《马列维奇结构》(Malevich’s Tectonik),具体设计内容是一家位于泰晤士河亨格福德桥(Hungerford Bridge)上的旅馆。
哈迪德女士曾经在库哈斯先生的大都会建筑师事务所(Office for Metropolitan Architecture)位于荷兰鹿特丹(Rotterdam)的总部就职。这是一家走在设计前沿的建筑师事务所,汇聚了众多极具天赋的年轻建筑师。上世纪八十年代,她在伦敦创建了自己的工作室。1982-1983 年期间,她为香港设计了 Peak Club。这个设计虽然最终未能实现,但她却开始吸引全世界的关注。
哈迪德女士为 Peak Club 做的设计非常新颖:建筑使用岩石外观,嵌有漂浮的悬臂式碎片和参差不齐的反重力大梁。这种设计体现了 1980 年代的解构主义运动(Deconstructivism)。这些年来,哈迪德女士为我们呈现了多种多样精美的未来主义设计图纸和绘图,令世人吃惊不已。她用自己的艺术测试空间理念,证明自己目前的设计活动还是离不开计算机算法的帮助。很快,她就在建筑圈内享有盛誉。她提交了很多诸如威尔士(Wales)卡迪夫湾(Cardiff Bay)大剧院这样未能付诸实践的设计,被认为是开创性建筑形式的领导者和顶级理论设计师。
将她的设计建成现实中的建筑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1994 年,第一个根据她设计图纸建造的建筑——德国莱茵河畔魏尔(Weil am Rhein)的维特拉消防站正式竣工。维特拉消防站有一个“翅膀”,采用了充满倾斜几何线条的尖角设计,仿佛是一只纸折的飞镖。这种极具想象力的设计给后人带来了启发。建筑师被这个消防站的设计深深打动。后来消防员搬出了该消防站,使之成为了一个用于举办各种活动的建筑空间。
面对那些认为她的作品不实用、任性、鲁莽的人,她从早期开始没有一件作品是妥协或者让步的——就这么说吧,她做了她该做的。2003 年,她设计的罗森塔尔现代艺术中心(Rosenthal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Art)在美国辛辛那提(Cincinnati)正式对外开放。这是一个相对端庄的建筑,没有太多体现她大胆的设计风格。时任《纽约时报》建筑评论家的赫伯特·默斯坎普(Herbert Muschamp)说:“这是美国在冷战结束后建成的最为重要的一栋建筑。”
默斯坎普先生还说:“设计这个艺术中心是一种体验,帮助设计师加强了身心协调方面的锻炼。这个建筑设计中包含了充足的有利地形,使得摄影师可以在未来很多年中高兴地拍出自己想要的作品。”
此后,哈迪德女士的其他设计也相继竣工。比如德国的沃尔夫斯堡菲诺科学中心(Phaeno Science Center),西班牙的萨拉戈萨桥展览馆(Bridge Pavilion)以及中国的广州大剧院。她自己称广州大剧院由水晶打造的岩石外形设计像是“被流水侵蚀冲刷形成的光滑鹅卵石”。
她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大自然、历史和一切她认为有用的事物。哈迪德女士设计的 Maxxi 博物馆(即位于罗马的现代艺术博物馆)稍带巴洛克建筑风格。在一座有着众多历史遗迹的文化古城里,这个博物馆是为数不多能和古建筑一争高下的现代建筑。像德国的消防站一样,Maxxi 博物馆也没有完全投入使用。但它的多层结构、像溪流一般的坡道、如小山一样翘起的地板以及内部百转千回的墙壁都令人赞叹,使它成为了一个饱满而充满气势的建筑。
哈迪德女士用了很多年才在英国站稳脚跟,中标了几个大型建筑。随后她加入英国国籍,创建了一个蒸蒸日上的建筑师事务所。她为 2012 年奥运会设计的伦敦水上运动中心(Aquatics Center)是各类水上运动的圣地。该建筑采用了波状屋顶,内设两个 50 米长的游泳池。伦敦水上运动中心已经成为了城市的地标建筑和旅游胜地,深受孩子和游泳爱好者的喜爱。
在她职业生涯中,帕特里克·舒马赫(Patrik Schumacher)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舒马赫先生是扎哈·哈迪德建筑师事务所的合伙人,经常与哈迪德女士展开合作。他创造了一个名叫“参数化主义”(parametricism)的新名词,以此来形容他们公司利用电脑程序将最奢侈放纵的设计理念转化成现实建筑的这种方式。哈迪德女士称:“这些新的工具创造了一种建筑设计的有机语言,使我们能够将高度复杂的结构形式集成在一起,形成一个天衣无缝且充满流动性的整体。”
哈迪德女士生前在耶鲁大学建筑学院担任本学期的客座教授。本周四,该院的院长罗伯特·斯特恩(Robert A.M. Stern)这样形容她的作品:“那都是我根本想象不出来的建筑设计。将这些设计打造成现实中的建筑更是超越了我的想象能力。”回忆起哈迪德女士,斯特恩院长说:“她善于批评其他建筑师的作品。但令人惊讶的是,她又是一个温暖体贴、宽宏大量且光芒四射的人。她就好像太阳一般。”
哈迪德女士有一个还在世的哥哥,名叫海赛姆·哈迪德(Haytham Hadid),现居贝鲁特。去世后,哈迪德女士留下了很多未完成的设计作品,比如靠近纽约市高线公园(High Line)的豪华公寓大厦。
我们将目前这个挥霍无度又前途光明的时代称为明星建筑师(starchitects)的时代。哈迪德女士就是一个明星建筑师,她追求着自己创造性的才赋,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奇迹一般的设计方案。当然,最终只有一部分设计被建造了出来。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建筑学院院长阿迈勒·安德拉奥斯(Amale Andraos)在本周四表示:“她比生命更伟大,是一种自然之力。她是一个先驱者。”
的确如此。她是女性的先驱者,众多城市渴望得到她的设计。建筑艺术也需要她不断开拓,引领前进的步伐。
题图来自 Visual News、Ohaoe
翻译:糖醋冰红茶
喜欢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好奇心日报 ,每天看点不一样的。